在山东某轮胎厂密炼车间,操作工老王刚结束8小时班次,工服已被汗水浸透——他每天需搬运近5吨高温胶块往返于密炼机与压延线之间,而隔壁车间新投产的自动化产线上,AGV小车正将胶块精准送达压延机,全程无需人工干预。这种反差揭示了轮胎制造升级的核心命题:如何打通密炼到压延的胶块输送“最后一公里”?本文将用实战案例拆解全流程自动化改造方案。
一、胶块搬运的三大痛点,正在吞噬轮胎厂利润
-
人工依赖导致效率天花板
传统模式依赖人工叉车转运胶块,单次搬运耗时15-20分钟。若车间有8台密炼机,仅转运环节日均消耗64工时。更严重的是,密炼机出胶温度达60-90℃,胶块冷却导致物性变化,人工延误可能使胶料可塑度偏差超工艺标准±0.3。 -
空间限制引发二次搬运
当压延线与密炼机存在高度差或跨楼层时,需先通过升降机转运胶筐,再经短驳输送。某企业因厂房布局限制,胶块需经3次装卸才能进入压延机,破损率高达4%。 -
安全隐患与质量波动
人工搬运30-40kg高温胶块易引发肌肉劳损,而胶块落地污染更导致压延气泡缺陷率上升。2024年行业报告显示,人工搬运车间工伤率是自动化车间的3.2倍。
二、四步构建全自动输送系统,破解工序割裂难题
▶ 模块1:密炼出料口智能接驳装置
- 翻转料斗防粘连设计
采用60-90°大角度翻转料斗(如图1),配合超高分子聚乙烯内衬,使胶块残留率从传统料斗的8-12kg降至0.3kg内。行程开关控制翻转角度,避免撞击混炼室接口。 - 称重-赋码一体化
料斗集成称重传感器,胶块出料同时刻录RFID标签,记录重量、配方、生产批次等数据,为后续智能调度提供依据。
▶ 模块2:立体仓库缓冲与AGV柔性调度
- 子母车密集库动态存取
胶块经输送线进入立体库,由子母车系统按“先进先出”原则存储。库容利用率达普通平面仓库的3倍,缓冲能力满足4小时连续生产。 - AGV多机协同运输
AGV通过5G网络接收MES指令,根据压延线需求状态、设备距离、任务优先级自动规划路径。实测显示,20台AGV可替代32名搬运工,响应速度提升40%。
▶ 模块3:压延前处理自动化适配
- 塌陷胶片精准抓取
针对压延机入口的塌陷胶块(塌陷深度≤300mm),采用细长型抓胶手配合视觉定位,抓取成功率99%。机械手将胶片搭接至导切机,自动完成切片配磅。 - 大倾角爬坡防滑落
当输送线需跨楼层时,采用50-75°倾角爬坡输送机(如图2),输送带加装横向挡板。胶块在75°斜坡仍可稳定上料,空间占用减少60%。
▶ 模块4:余料回收与空筐返流
- 激光扫描余料识别
压延工位剩余胶块触发光电感应,激光读取器扫描RFID编码,MES系统自动生成余料回库指令。 - 闭环物流系统
AGV将余料筐送回立体库,空筐经输送线返回密炼车间。某企业实施后,胶筐周转率从2次/天提升至6次/天。
三、实战案例:年产300万条轮胎厂的改造收益
| 指标 | 改造前 | 改造后 | 提升幅度 |
|---|---|---|---|
| 单线操作人员 | 4人 | 1人(监控值守) | 75%↓ |
| 胶块转运周期 | 22分钟 | 8分钟 | 64%↓ |
| 胶料污染投诉 | 月均3.2起 | 0.4起 | 88%↓ |
| 综合能耗 | 18.7kWh/吨胶 | 14.3kWh/吨胶 | 23.5%↓ |
关键突破点:通过AGV调度算法优化,将压延线待料时间压缩至3分钟内;采用防粘连料斗+爬坡输送机组合,解决高温胶块输送卡点。
四、升级避坑指南:三个必须关注的细节
-
设备选型匹配性
AGV载重需兼容最大胶筐重量(建议≥500kg),输送带耐温性不低于120℃。某企业因选用80℃耐温皮带,3个月后出现龟裂。 -
车间通道规划
AGV主通道宽度≥4.5m,转弯半径预留2m以上。在立体库入口设置缓冲带,避免多车拥堵。 -
信息系统耦合
MES需与密炼机PLC、AGV调度系统、压延线控制系统实现数据互通。建议采用OPC UA协议,避免接口不兼容导致的指令延迟。
结语:从密炼到压延的胶块全自动输送,绝非简单设备堆砌,而是通过机械防粘设计(料斗/爬坡带)→智能物流调度(AGV/立体库)→工序精准对接(抓胶手/导切机) 的三维协同,实现物料流与信息流的闭环。随着胶片自动递头装置、5G激光赋码等技术的成熟,轮胎厂“黑灯车间”正从概念走向落地。下一步的竞争焦点,将是基于数字孪生的输送线预测性维护,让每个胶块的旅程都可控、可溯、可持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