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前期规划与硬件选型
系统需求分析是成功的第一步。需明确控制对象(如单个设备、生产线或复杂工艺),统计所有输入设备(传感器、按钮)和输出设备(继电器、电机)的数量,以此确定PLC的I/O点数及内存容量。选型时需考虑三点:
- 兼容性:PLC型号需匹配设备电压等级(如24V DC或220V AC);
- 扩展性:预留20%的I/O点余量应对后期改造;
- 环境适应性:防尘、防水等级需符合现场条件(如IP65适用于潮湿环境)。
核心问题:如何避免选型错误?
答案:通过制作《设备控制需求表》,列出所有输入输出信号类型及数量,并对比PLC技术手册的规格参数。
二、I/O分配与电气设计
科学的I/O分配是高效编程的基础。将每个输入输出信号与PLC端子一一对应,例如:
- 输入点:X0=启动按钮,X1=急停开关,X2=限位传感器;
- 输出点:Y0=电机接触器,Y1=报警指示灯。
设计电气原理图时需注意:
- 强弱电隔离:PLC电源(24V)与动力电源(380V)分槽布线,避免干扰;
- 安全回路:急停按钮、安全光栅需独立于PLC的硬接线回路。
三、程序编写与模拟调试
梯形图编程需遵循“化繁为简”原则。以电机正反转控制为例:
ladder复制|--[X0]----[Y0]--| // 正转启动 |--[X1]----[/Y0]-| // 停止 |--[Y0]----[T0 K50]-| // 正转延时5秒
模拟调试三步骤:
- 逻辑验证:在编程软件中强制输入信号(如模拟X0通断),观察输出点动作;
- 时序测试:用定时器模拟设备运行间隔,检查联锁逻辑(如正反转互锁);
- 故障注入:人为触发异常(如断开限位信号),测试保护程序响应。
四、现场安装与接线检查
硬件安装的可靠性决定系统稳定性。重点检查:
- 电源接线:用万用表测量L+/L-极性,误差需<±5%(如24V系统需在22.8-25.2V之间);
- 信号屏蔽:模拟量信号(如温度传感器)采用双绞屏蔽线,屏蔽层单点接地;
- 端子压接:线头剥皮长度5-8mm,使用OT端子防止松动。
常见陷阱:曾因将220V电源误接PLC输入端子导致模块烧毁——务必在送电前做短路测试。
五、分段调试与功能验证
“先手动后自动”是调试黄金法则。分阶段激活功能:
- 单点测试:操作按钮观察对应输出点动作(如按下X0时Y0亮);
- 手动模式:通过HMI按钮逐台启停设备,验证机械限位、气缸动作;
- 半自动联调:测试子流程(如上料→加工→下料)的衔接逻辑。
安全必检项:
- 急停按钮触发时所有动力设备立即断电;
- 安全门打开时设备自动暂停。
六、系统联调与参数优化
全自动运行需攻克时序协同难题。重点关注:
- 设备联动:机械手抓取与传送带启停的同步精度(误差<0.1秒);
- PID整定:对温度/压力控制回路,先用Ziegler-Nichols法初设参数,再依据响应曲线调整。
压力测试方法: - 连续运行24小时,记录故障次数;
- 模拟突发断电,检查数据保持功能。
七、正式运行与维护要点
交付前做好三份关键档案:
- 最终版程序备份:存储于U盘及云端,标注版本日期;
- I/O地址表:含每个信号的物理位置和功能说明;
- 故障代码手册:定义常见报警的处理流程(如E01=电机过载)。
维护禁忌:
- 带电插拔模块;
- 未备份直接修改程序。
规范的操作流程是避免“调试事故”的核心,我曾目睹因跳过模拟调试直接上电导致产线停机8小时——七步中最易轻视的是第一步(规划)和最后一步(归档),而它们往往决定系统的生命周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