Vision Conveyor Line Core Component Production South: Conveyor Unit and Detector


​一、传送单元:物料精准输送的核心骨架​

​核心问题:如何设计兼顾承载力和灵活性的传送结构?​
传送单元需根据工件特性选择基础方案:​​辊筒方案​​适用于重型工件(≥5kg),承载强但成本较高;​​皮带方案​​更适合轻型物料(如纸箱、瓶子),成本低且易于维护。关键设计要点包括:

  • ​框架搭建​​:采用40×40铝型材底座,水平误差≤0.5mm/米,预留20cm扩展空间便于增减工位;
  • drive system​:500W电机搭配变频器,速度范围0.1-2m/s,重型场景需增加链轮同步校准;
  • ​特殊优化​​:皮带表面可设计​​凸起层​​(专利设计),使小型工件两侧悬空,便于机械夹取。

​辊筒与皮带方案对比表​::

characterisation ​辊筒方案​ ​皮带方案​
carrying capacity ≥20kg(金属工件) ≤10kg(轻质包装)
Applicable Scenarios 汽车零件、金属加工 电子元件、塑料瓶
maintenance cost 需定期润滑链轮 单电机直驱,故障率低

​二、检测器系统:视觉识别的“眼睛”与“大脑”​

​核心问题:如何提升缺陷识别的精度与效率?​
检测器由​​图像采集​​(相机+光源)和​​分析模块​​(算法+控制器)构成,需针对性选型:

  1. ​相机选型​::

    • ​2000万像素工业相机​​:金属件检测精度达0.01mm,需搭配环形LED光源消除反光;
    • ​多视角布局​​:拱形支架集成​​滑动式摄像头​​(如专利CN33476301),实现180°无死角拍摄;
    • ​安装公式​​:相机高度 ​​H=工件宽度×1.5​​,倾斜15°安装避免透视畸变。
  2. ​光源与控制器​::

    • ​补光方案​​:透明瓶体检测需双面布光,上方环形灯管+底部背光补偿;
    • ​信号同步​​:PLC控制光电传感器→相机→执行器,延迟≤10ms,编码器定位误差±0.2mm。

ask and answer questions for oneself:.​“如何解决高速输送中的动态模糊?”​
答案:采用​​编码器触发抓拍​​(专利CN217774856U),输送带每移动0.5mm触发一次拍照,结合ByteTrack算法跟踪物体ID避免重复计数。


​三、系统集成:联动控制与降本设计​

​核心问题:如何实现传送与检测的无缝协作?​
​同步控制逻辑​It's the core:

  • Positioning feedback​:光电传感器检测工件位置→PLC启动相机拍照→分析结果传输至分拣机构;
  • ​执行联动​​:缺陷识别后,气缸推杆0.5秒内剔除不合格品,电磁翻转机构自动调整工件朝向。

​降本增效策略​::

  • Energy consumption optimisation​:变频器设定空载自动降速,夜间模式功耗降至100W以下;
  • Modular design​:传送单元与检测器采用快拆接口,更换视觉支架即可适配新工件。

personal viewpoint​:传送单元与检测器的设计本质是​​“精度与成本的博弈”​​。中小型企业可优先采用皮带方案+固定相机,投入控制在5万元内;大型产线则需投资多视角动态检测系统(约15万),但缺陷漏检率能从8%降至0.5%。切记:​​过度追求0.001mm精度可能让成本飙升300%​​——90%的产线实际只需0.1mm精度。未来方向是柔性化:如磁驱输送线用电磁动子替代机械辊筒(专利VPLC711方案),实现254个工件独立控制。

Tags.

Related news